东方新闻网,中国领先的新闻门户网!

商务合作:QQ 1225-118 新浪微博 @我在关注你

东方新闻网_中国领先的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971突  关山乳业  xxx  971突击步枪  易到
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坐过四次大牢的贾植芳,“思想档案”何以落户张掖丨冰川人物

2017-01-02 22:16 | 来源: 网络整理 |
我要分享

  

  贾植芳先生一生飘零,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其身后,他的藏书带着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遗产,欣然抵达广漠的大西北,“安身落户”。

  上

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我从书架上随手拿出一本书——《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作者李辉,198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翻开,如坠入一个深渊,越坠越深,不可自拔。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2000多人受到波及,不少人家破人亡。

  路翎、阿垅、鲁藜、牛汉、绿原、彭柏山、吕荧、贾植芳、谢韬、王元化、梅林、刘雪苇、满涛、何满子、芦甸、彭燕郊、曾卓、耿庸、张中晓、罗洛、方然、王戎、化铁这些如今已成了一个个文化符号的名字被冠以“胡风分子”罪名,难逃其咎,下场悲惨。

  书页翻得我惊心动魄,开始以此为轴心,向外扩展追索。

  梅志的《胡风传》,彭燕郊《回忆录:那代人》,贾植芳《狱里狱外——一个“胡风分子”的人生档案》《贾植芳致胡风书札》,晓风编的《我与胡风》,何满子《跋涉者——何满子口述自传》,冀汸回忆录《血色流年》,牛汉的《牛汉诗文全集》……只要是关于“胡风分子”关于冤案的作品,尽可能掘地三尺找来瞅瞅。

  当然,还有舒芜的《回归五四》《舒芜口述自传》。所涉各人角度不同,都从自身出发,围绕同一个案件作各自的陈述。

  

  1981年,上海。前排左起:施昌东、顾征南、任敏、贾植芳、绿原。后排左起:施鸿基、王戎、耿庸、何满子

  1

  多年后,我在自己“书人”系列的第一本书《书人·书事》中写到李辉,标题是《他不知道,他是我的启蒙者》。

  对,李辉是我的启蒙者。在“胡风分子”及“七月派诗人”个人命运于时代大背景下的颠沛流离,他着实为我开启了一扇窗,穿越时空,开始触碰那些于历史大潮中被裹挟着沉浮又不甘为此低下头颅的生命之光。

  在这些书的启蒙下,我跟着他开始“滚雪球”,从胡风,“七月派诗人”,到“五四”文化老人们……

  也是多年之后,李辉谈起他写的“文化老人”系列,深切地提到了一个人,他的恩师,“胡风分子”骨干之一的贾植芳先生。

  “那是1979年,当时我正在复旦念书,他则刚回到中文系资料室当图书馆管理员。每次去找书,他会与我谈上许久。从他那里我知道了不少现代文学中的人物、作品和掌故。”

  李辉大学期间研究巴金,贾植芳一直强调要看原始资料,要尽量采访当事人,所以他在大学时期开始采访巴金和巴金的朋友。

  一起在贾先生指导下开始“文学学术研究之旅”的还有他的同班同学,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

  “这就是我‘文化雪球’的核心,之后越滚越大。”工作后,通过巴金和贾植芳,李辉又认识了更多“五四”时期的作家如冰心、萧乾、卞之琳、黄苗子、耿庸、王戎、萧军、聂绀弩、艾青、臧克家等。

  三十多年来,李辉就这么“滚雪球”,埋头完成了一部部纪实作品。“贾先生对我确定研究方向和对文化感兴趣方面起了最直接的重要影响,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心底里把贾植芳尊为父辈般的师长,敬仰并热爱着。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封面

  2008年4月贾植芳先生去世,《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2009年1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贾植芳著,罗银胜编。

  2008年是个文化灾年,那一年去世的文化老人一个接一个,贾植芳92岁,彭燕郊、王元化88岁……都是“胡风分子”。

  还剩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2008年由三联书店刊行。

  忽然有时不我待的感觉,我迅速与《新文学史料》的郭娟(时任杂志执行主编,现为主编)联系,2011年1月6号,一个寒冷的下午,我们直奔牛汉先生的北京住地朝阳区八里庄北里。

  于我而言,那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见面一刹那,心底里浮现的是“时间开始了(胡风的诗)”。我似乎亲身与历史那趟列车有了交集,牛汉先生所谈的所想的所表露出来的,此刻都已经不重要了,耳边呼啸而来的,是负重承载的列车伴随着时代风云滚滚而去。

  2013年9月29日,牛汉先生去世。

  2

  一直说,我有“胡风情结”——对胡风及其分子的悲惨遭遇,有着深切同情。

  往回推,没有恩师贾植芳,也许就没有李辉笔下的“胡风分子”……也许就没有我最初对这一系列人物的关注,甚至没有了长此以往对这个“特殊群体”所赋予的“特殊情感”,也就没有了后来目视陈思和教授领衔贾门弟子承担贾氏工程时的血脉偾张……

  这只是一个假设,但它完全可以成立。

  这根线就这么奇怪地串连了起来,没有缘由。直到这一天,2016年10月11日,我年休假恰巧来到塞上江南甘肃张掖河西学院的“贾植芳研究中心”。

  后来我跟朋友说,贾植芳先生研究中心,设在甘肃张掖。对方第一句话,贾先生生前不是一直在复旦吗?紧接着第二句话,他的家乡不是山西襄汾吗?我估计其后还有第三第四个疑问,就像我第一眼看到“贾植芳研究中心”,各种问号接踵而至。

  

  ▲贾植芳(左)与胡风(右)

  不奇怪。贾植芳先生真的落户张掖了。

  这里先容我列上一个时间表,罗列一番大事记,再细细述说。

  2011年9月甘肃省委组织部向上海南京两地派出了前后20名大学校长挂职学习,河西学院校长刘仁义从9月5日至2012年1月,抵达复旦大学当校长助理(此时距他到河西学院当校长为时一年),他希望两个学校“结亲”,把河西当成复旦在西北的驿站。

  2012年4月两校达成协议,并于6月在复旦光华楼签署协议,同年增加复旦到河西的招生计划。

  2012年9月河西学院第一批老师到复旦挂职。

  2013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文件,复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工作全面开展。自此,从学术会议到学者互访,双方每年人员往来数百人次。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投诉举报邮箱:1225118@qq.com| 技术支持:搜虎网络
Copyright 2013-2018 东方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
大中华网 陕西旅游 陕西新闻 关中新闻 乳制品 快速消费品 乳品招商 中华视窗 搜虎资讯 大中华新闻 快消品招商 快消品经销 游戏资讯 镇安县 女性时尚